自本刊開辦保險投訴熱線以來,接到大量投訴,對這些投訴進行整理之后,筆者發(fā)現大多數問題是因保險營銷員的銷售誤導而產生,有的還是營銷部或者支公司誤導,涉及的單筆保費最高竟然為60多萬元。為幫助廣大讀者了解壽險銷售過程中可能藏有的誤導貓膩,筆者特根據投訴熱線所反映的問題,概括總結出了保險營銷員銷售誤導的兩種主要手段,并請業(yè)內專家支招,教大家識破和防范這些誤導。
誤導一:夸大保險收益
去年,57歲的沈女士到某保險公司領取生存金時,恰逢該公司召開主打產品說明會,認識了營銷員張某。一番閑聊后,張某遂即推薦公司的兩全分紅保險,并表示購買該產品除每年會有高額的紅利分配外,每3年還能獲得9%保險金額的定期返還;到80歲還可獲得1.5倍保險金額的祝壽金。
正欲為自己晚年尋求一份保障的沈女士當即動了心,便詢問如果年繳保費10萬元,總共需繳保費30萬元,到80歲自己能夠拿多少錢?張某拿出計算機,按照宣傳資料上預計的中檔分紅收益計算,最后包括8次保險金返還、每年分紅、80歲祝壽金和期滿保險金在內,沈女士可以從保險公司拿到至少65萬元。聽聞能有如此高的投資收益,沈女士當天下午就趕在銀行關門之前,繳付了第一期的保費10萬元。
那么沈女士究竟能否獲得營銷員承諾的收益呢?筆者就此請教了業(yè)內專家。專家指出其中的兩個明顯破綻:第一,沈女士投保時已經57歲,根據保險條款約定每3年領取一次保險金返還,那么到80歲保險期滿,沈女士總共只能領取7次而不是8次;第二,80歲祝壽金與期滿保險金不可能同時存在,也就是說這兩筆錢屆時只能領取一筆。他還分析,就近年保險公司的投資情況來看,如果有一款險種的投資收益能夠達到100%以上,那么保險公司肯定是在虧本做生意。
誤導二:掛羊頭賣狗肉
今年初,65歲的劉先生剛走下工作崗位,領到60萬元的退休金,準備給兒女成家立業(yè)用。就在他去銀行存錢的路上,遇到經常在銀行附近搜尋客戶的保險營銷員蔣某,購買了他今生第一份保險。
根據蔣某的介紹,劉先生投保一款三年期的定期壽險,年繳保費20萬元,繳費三年。三年后,劉先生連本帶利至少可以拿到66萬元。
然而,當劉先生拿到保險合同時,卻發(fā)現投保的是一款終身壽險,蔣某所承諾的66萬元,竟要等到自己80歲才能領取,三年后只能領取保險金額9%的生存金而已。劉先生馬上將自己的遭遇反映到蔣某的營銷部,接待他的是自稱經理的王小姐。王小姐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蔣某的銷售行為存在誤導,且投保書和保單回執(zhí)上有劉先生的親筆簽名,為此公司無法給予幫助。
據某壽險公司資深營銷總監(jiān)透露,根據消費者的投保習慣,上了年紀的人都是在對保險營銷員充分信任的基礎上,才購買保險產品的。因此,在填寫投保書和保單回執(zhí)時,即使發(fā)現保單與營銷員當初的承諾不同,也會被“有心”的營銷員蒙混過去的。
專家提醒,大部分保險消費者投保時,只看重保險的投資回報功能,往往會落入某些營銷員設計的保險圈套中。中老年人在購買保險產品時,最好先聽取家庭成員的意見,認真研究保險責任和免除責任。對保險營銷員口頭做出的承諾,投保人理應要求其留下書面證明。
取證難困擾消費者維權
上海市保險同業(yè)公會相關人士表示,在所有的保險投訴中,絕大部分消費者苦于無證據而不得不接受現實,即便是通過保險同業(yè)公會人民調解委員會,也難以在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投訴案件中的沈女士和劉先生,都有去保險公司投訴的經歷,但無非是多遭遇一次冷言冷語。接待人員根本不問清事情原委,就直接問他們所要材料證據,并表示沒有證據保險公司無能為力。劉先生無奈地說,像我們這樣受騙的投保人,大多數只有營銷員的口頭承諾,而那些存心誤導的營銷員又怎么會有把書面證明留給我們呢!
筆者從保險公司了解到,保險公司接到投訴時,通常都會轉交給客戶服務部門或者法律部門處理,但處理過程相當被動,幾乎很少主動打電話給投訴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坐等投訴人再次打電話來。而一旦投訴人不能提供營銷員銷售誤導的有力證據,如電話錄音、書面承諾等,那么得到的只會是否定的答案,或者是無盡的等待。
據此,有一位顧先生曾在投訴時氣憤地說:“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通話時刻都需要錄音,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要買保險,社會還要談什么誠信建設!
幸好,上海監(jiān)管部門即將推出“全額退還保險費”政策,不但將為保險消費者維權打開方便之門,而且還將以往投訴的關鍵———舉證義務轉交給保險公司。業(yè)內人士表示,這顯然將有效規(guī)范營銷員對投資型險種的銷售行為,是監(jiān)管部門加強保險誠信建設的陽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