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幾個月前才剛剛從“零利率”狀態(tài)中掙扎出來。這個教訓對中國應有警示作用。中國在過去的10多年中,制造業(yè)的勞動生產(chǎn)率一直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著,如果麥全龍的理論是有道理的,那么,10—15%的匯率升值幅度就會阻住中國工人工資(收入)的增長率!按同樣的邏輯,如果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幅度為3.38%,則當前美中之間的3.38個百分點的利差就是均衡的;而事實恰恰是,在2005年7月21日至2006年7月底,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累積升值3.8%,與上述利差相當。如果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呢?按公式(2),中國的利率就會走低。人所共知,匯率升值本來便含有緊縮效應,現(xiàn)在再加進貨幣利率走低的可能,這會不會使中國面臨“流動性陷阱”呢?
由此可見,2006年8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實行加息,這實質(zhì)上是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預期。當然,事情也有另外一面,即加息會慫恿鼓勵外資進入,這會使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有所抬頭。但在短期,加息對升值壓力的釋放功能應是主要的。中國政府在過去一年中靈活運用升值、加息與調(diào)節(jié)銀行準備金率的多種工具,其目的顯然是為了保持中國經(jīng)濟的穩(wěn)定高速增長勢頭。
參考文獻:
(1)M. Goldstein與 N. Lardy(2006年):“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Dilemm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2006), Vol. 96(2). pp. 422-426.
(2) R. Mckinnon(2006年):“ China’s Exchange Rate Trap: Japan Redux?”,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2006), Vol. 96(2). pp. 427-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