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A股昨日上市,并未如某些輿論所說的成為大牛市的沖鋒號,相反,在中行A股憑其超大權重加重股指失真的同時,多數個股趁機拉開了調整的序幕。這不免令期望過高者有點失望。
不過,欣慰的是,中行A股畢竟沒有重演"中工國際鬧劇",滬深股市總算回避了一個暴漲暴跌的風險陷阱,這對"三步并作兩步走"的全流通IPO無疑是大有其益的。
中工前車之鑒影響炒作熱情
老實說,中行A股上市不得不令人手心捏上一把汗。誰都知道100%的看好意味著什么?如果大家都頭腦發(fā)熱,在中行A股把大盤拉高50點的基礎上,再復制一個類似"5·19"井噴,也不是不可能的。不過,中工國際前車之鑒表明,爆漲之后勢必暴跌,獲利者揚長而去,留下套牢者為投機行情買單。這種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情景相信不是推動中行登陸A股市場的初衷,也是大家都不愿意見到的。
中行A上市的意義,除了重鑄市場的融資功能之外,主要應該是改善上市公司的素質結構。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價值觀念的理性復蘇和股價空間的合理提升。就此而言,市場對中行A股的追捧一點也沒有錯。即使是在市場投資理念相對成熟的香港市場,在中行H股發(fā)行時,投資者也是反響熱烈,逾百萬散戶認購中行H股,打破了香港市場新股招股紀錄,公開發(fā)售取得76倍的超額認購,就連國際配售亦取得20倍的認購。這充分表明,海外投資者高度認同中行上市主體的質量和投資價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價值觀是沒有邊界的,人們有充分的理由接納中行加盟A股。但筆者認為,過于樂觀地把中行A股上市同牛市標志聯(lián)系起來,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市場走向成熟
中行A市場價值的確立有一個過程,沒有理由認為任何時候介入都會給投資者帶來好運。顯然,盡管中行A股的發(fā)行定位和上市定價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了A股投資者的利益,但是,由于其在發(fā)行時非但沒有采取發(fā)行H股時實行的"人人有份"的配售政策,相反,交易所還在詢價時對機構投資者進行了配額傾斜,并允許機構投資者網上網下重復申購和同一賬戶多次申購,使得中行A股的認購份額大部分成了機構的專利。大多數散戶無緣享受一二級市場的價差利益,如果他們看好中行A的投資價值的話,就只能從二級市場買入,無非成為給"打新族"抬轎的轎夫。
對于炒新族來說,3.80元以下的買入和4元以上的買入顯然都不能同3.08元的中簽相比。
但值得慶幸的是,事情總算還沒有太離譜,他們在今后應該還會把握止盈止損的關節(jié)。
更值得慶幸的是,由于大多數個股沒有搭乘中行A上市的直升飛機,這使得一些曾經蠢蠢欲動的投機勢力沒有得到興風作浪的機會。這對于牛市期待者來說,其實不應該失望而應該欣慰。因為這表明,投資者在成熟,監(jiān)管機制在成熟,市場在成熟。投資者有望在相對平穩(wěn)的發(fā)展過程中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并調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市場也可以更為從容不迫地面對后股改時代的問題和接踵而來的融資再融資。 |